欢迎来到自学吧

学校新闻,关于学校的新闻

来源:网络 作者:网络 发布时间:2024-09-28 10:10:39

大家好,如果您还对学校新闻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学校新闻的知识,包括关于学校的新闻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校园新闻作文300字

校园新闻

我们班有一个幽默大师,他长着一个小脑袋,黑黑的头发,生的浓眉大眼,一副瘦小的身材,整天乐呵呵的,人人都叫他“开心果”.虽然他的成绩很不理想,但他也有他的长处,比如:喜欢打篮球、玩电脑等…….其实他的脑袋瓜很聪明的,只不过用的不适当.

他总把老师的话当成耳边风似的,上课非常喜欢讲笑话和搞笑,.有一次,他在上课的时候,英语老师在A的时候,他顺便插了一句“A.B.C.D.E.F.H……”刹那间,教室里一阵欢笑声,阵阵从我耳边飞过.可他就惨了.

说实话,假日虽然只有两天,我好象已经很长时间没有见到他了,心里怪想念他的.不过,并不是所有的同学都喜欢他,尤其是那几个傲慢的、爱欺负小同学得人.因为他们总是欺负弱小,帮助一些强者.

这不,前几天在<<意林>>上投了稿子,获得了100元钱.赵老师还表扬了他.我觉得投稿会给大家带来无穷乐趣,也会使大家的写作水平逐渐得提高.我建议大家去多投稿,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

我认为他投稿并不是为了获得钱财之物,而是为了为班级争光,他的品质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如果每个人都像他这样,我们班级每次都可以成为“文明班级”,可是只有少数的人像他这样.我们要发扬这种品质.

校园中,有许许多多这样的人,但他们不会一一的被人们表扬,人活在世上要有意义,为朋友或班级做点什么,不要代价太大,只要能表示自己的祝福就可以了!

学校新闻中心是干嘛的

学校新闻中心的职责是:发布学校最新官方消息,提供一个正规有效的通信平台、出现重大事故的时候,新闻中心需要马上向广大老师同学提供消息、传最新国家政策,方针、为部分同学提供寻找失物的机会。

学生社团:

学生社团是指学生为了实现会员的共同意愿和满足个人兴趣爱好的需求、自愿组成的、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群众性学生组织。学生社团是我国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中国高校第二课堂的引领者。

组成形式:

高校学生社团是学生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的共同愿望,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盈利性群众组织。

中国中等学校和高等学校学生在自愿基础上自发组织而成、按照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学生群众组织。这些社团可打破年级、系科以及学校的界限。团结兴趣爱好相近的同学,发挥他们在某方面的特长,开展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

学生社团形式多种多样,如学术问题、社会问题的讨论研究会,文学艺术、体育、音乐、美术、影视等方面组成的活动小组,有文艺社、棋艺社、摄影社、美术社、歌唱队、话剧团、篮球队、足球队、数学社、物理社、化学社、微电影社团等等。

关于学校的新闻

“突然得知学校要改名的消息,我们很多女同学都哭了。”12月31日,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文系的三位女同学接受本网记者独家采访时伤心地说。她们说,12月26日下午一下课,就有同学跑来告诉大家学校要改名。这突如其来的消息,令同学们都感到非常吃惊,一时间大家议论纷纷,但许多学生对消息的可靠性仍有所怀疑。有一些同学就直接找到老师们求证,而老师们都没有给予否认。当晚10点多的时候,100多名中文系的女生聚集在一起,讨论了是否应该把学校的名字改成“北京旅游大学”,并要求院长出面对改名做出解释。次日凌晨,她们决定以书面形式来表达大家的心声。那么,北京二外为什么要改名?在采访中,该院的部分师生告诉记者,为适应这几年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势头,有人提出要把该院办成一所培养旅游业高级人才的高等学府,所以设想改名为“北京旅游大学”。而这个设想一经提出,就遭到了该校绝大多数师生的反对。12月31日晚,记者在该院“6571”网站上看到的一份师生们对学校改名的态度调查显示:表示“支持、赞同”的只有2票,占2.13%;表示“反对”的有88票,占93.62%;表示“无所谓”的有4票,占4.26%。学校改名为什么会遭到师生们的反对?该院的一位教师说,自从1964年建院至今,学校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外语翻译人才,在全国乃至世界产生了很大影响,已经得到了社会认可,在国内外享有一定的知名度。学校一旦改名,突出了旅游特色,却把语言特色给抹杀了。老师们大多是搞语言教学和研究的,不懂旅游,学校改名也就改变了发展方向,到时候老师们都不知道该干什么了。此外,学校大门口一直挂着两块牌子,一块是“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另一块是“中国旅游学院”,没有必要改成“北京旅游大学”。“我们的校名是周恩来总理亲自拟定的,由郭沫若题写的。”该院西班牙语系的一位姓王的学生介绍,他们大多都是冲着“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这块金字招牌而来的。他还列举了反对学校改名的三大理由,一是如果学校改成“北京旅游大学”,不但名字显得不伦不类,社会认不认可也很难说;二是二外是一所综合类的语言高等学府,改成“北京旅游大学”是以偏概全;三是该校校名是经过历史沉淀的、有文化内涵的,没有必要去刻意“包装”。频频“变脸”为哪般高校校名更改的现象已经屡见不鲜,据悉,全国已经更名的高校不下100余所。高校名字对学校确实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校名往往会引导学生填报志愿的走向,而高校也因此越来越重视自己的校名,这也是不少学校着急变脸的主要原因。例如,去年中国煤炭经济学院尽管在招生前作了大量的鼓动工作,但招生工作仍不理想,该校第一志愿录取最高分是山东经济学院的最低分,而在财经类院校中,该校在全国排名第11位,在山东经济学院之上。这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煤炭行业的不景气和山东经济学院校名对考生而言比该校的校名更具有吸引力。于是,一些高校开始琢磨自己的校名,有的甚至反复更改校名。例如北京语言大学创建之初至1996年称为“北京语言学院”,1996年6月更名为“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2年7月又更名为“北京语言大学”。“一般情况下,高校改名的原因都是由于几所学校合并,或者校名和学科不相适应。”北京市教育委员会高教处的一位老同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院校改名后,专业面拓宽了,向多学科性院校和综合性院校迈进,实力往往也随之增强,对考生是一种激励。他说,考生填报志愿时通常非常看重校名,一看名称内涵,凡是挂有“理工”、“科技”、“电子”之类的院校通常热得烫手。去年,哈尔滨理工大学理科计划招生88人,线上生源达到287人,120%的考生分数线达到531分;桂林电子工业学院理科计划招生46人,而线上生源达到230人,120%的考生分数线达到532分。二看地方名称,凡是沾上好地方的院校生源也较好。像位于宜昌的三峡大学,便沾了“三峡”的光,理科计划招生44人,线上生源达到165人,120%的考生分数线高达509分。三看名称档次,在同一区域内,通常是“大学”优先,“学院”靠后。北京工商大学原叫北京商学院,更名后生源异常火爆,单单去年在一个地方省重点批次招生中,其120%的考生分数线甚至超过众多国内一流院校,理科计划招生53人,线上生源达220人。四看“面孔”。原名中国纺织工业大学的东华大学此前的生源一般,但更名后,生源质量直线上升,一般本科批次理科计划招生15人,线上生源达到142人,北华大学、南华大学均是这方面的代表。最具代表性的是“上海机械学院”更名为“华东工业大学”,再更名为“上海理工大学”,“面孔”每变一次,考生的报考热情就高涨一次。当然,也有在更改校名上栽跟头的。据报道,西南科技大学在重点批次录取中便吃了亏,第一志愿未录满。负责招生的周凤生老师说,学校今年第一次将西南工学院更名为西南科技大学,可能是考生不太了解。其实,包括像长安大学、东华大学在内,更名伊始,都曾有过类似因“不熟”而造成的“冷遇”,甚至被误认为是民办大学。因此,一些招生老师说,在缺乏对学校信息了解的前提下,校名很关键,不仅是第一印象,还是一个外在品牌,高校更名也随之逐渐流行起来。

请采纳答案,支持我一下。

学校的报道是什么意思

学校的报道一般是指学校发布的各种新闻和信息,涉及到学校的重要事件和活动。学校的报道旨在向师生和社会公众传递学校的发展动态和声音,同时也可以让外界更多地了解学校。

学校的报道种类繁多,包括校园新闻、学术交流、校园文化、社会责任等方面。这些报道可以通过官网、校内平台、社交媒体等途径发布,也可以通过报纸、杂志、电视等媒体方式向社会传播。

学校的报道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展示了学校的形象和实力,也促进了师生和社会的互动交流,同时也可以为学校吸引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因此,学校的报道需要严格把握准确性和诚信度,并充分利用多种渠道传递信息,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和社会。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同栏目文章
热门TAGS
更多>
热门文章
更多>